青山残疾人手作活动点亮感恩与增收双路径
秋意渐浓师恩暖,巧手生花情意长。近期,青山区残联依托街道社区与阳光家园,接连开展两场特色活动——一场以手作寄情致敬师恩,一场以技能赋能助力增收,用具体行动践行“服务残疾人、点亮新生活”的理念,让温暖与希望在指尖传递。
匠心传情贺师恩 木艺笔筒藏心意
教师节来临前夕,9月9日,青山区红卫路街道阳光家园联合东兴社区,一场“匠心传情・师恩如画”木艺笔筒手作活动温情启幕。30余位残疾人及亲友、社区居民齐聚一堂,以蝶古巴特纸装饰与麻绳缠绕的创意组合,为教育工作者打造专属节日礼物。
活动现场暖意浓浓。阳光家园学员张莉、王泽燊率先向退休老教师敬献鲜花,一句句诚挚问候道出对师者的敬意。园长朱明霞缓缓讲述教师节由来,参与者们静静聆听,不时分享自己与老师的温馨往事,点滴回忆让现场氛围愈发亲切。随后,朱明霞向大家介绍了源于17世纪法国的蝶古巴特工艺——通过剪裁、拼贴,平凡素材能变身精致艺术,为日常器具注入新生命。
领取素色木艺笔筒、花卉山水主题蝶古巴特纸、天然麻绳等材料后,大家迅速投入创作:有人用水墨竹叶纸搭配麻绳流苏,勾勒出禅意十足的笔筒;有人将向日葵图案剪贴其上,借“师者如光,温暖向阳”传递心意。
“我选银杏叶图案,老师就像秋日银杏,默默奉献却闪着金色光芒。”残疾人亲友张女士的分享道出众人心声;居民李女士边贴向日葵边说,“老师像阳光一样温暖”;退休教师王爷爷则认真缠绕麻绳,把笔筒边缘装饰得古朴雅致,“亲手做的礼物送老同事,比买的更有心意”。现场欢声笑语不断,一件件融合自然元素与人文情怀的笔筒逐渐成型,让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有了具象表达,也在邻里间织就了一张温暖的情感网络。
指尖赋能谋增收 文创技能点亮希望
9月11日上午,青山区冶金街道通达社区内同样热闹,“善聚微光赋能指尖”残疾人文创制作与推广体验活动在此开展。作为“武汉市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扶持内容,活动由冶金街道社工站与爱熙社工联合筹办,20名辖区残疾人参与其中,在学习手工技能的同时,探寻“指尖变现”的增收新路径。
活动伊始,主持人带领大家做手指操暖场,轻松互动迅速拉近彼此距离。随后,工作人员详细介绍奶油胶手工的制作要点——这种手工不仅成本低、易上手,更具备“能变现”的实用优势。社工们提前备好材料包,通过“手把手演示+图文卡片”的方式,将挤胶、贴配件等核心步骤拆解说明。
制作过程中,老师与志愿者全程一对一指导:帮挤胶不顺畅的学员在废纸上练习手感,为配件搭配没思路的学员提供参考图样。大家专注挑选喜爱的颜色与配件,互相交流创意,原本生涩的动作渐渐熟练,一个个精致的奶油胶手工作品慢慢成型。
“做好的手工品怎么卖出去?”这是不少残疾人心中的关键疑问。为此,活动专门设置简易推广运营体验环节:社工结合生活场景,教大家精准定位目标人群、提炼实用推荐话术;志愿者用手机现场演示微信朋友圈推广技巧,分享“配成品特写+制作过程图,一天发1条真实文案”的小窍门,还介绍了社区公益市集摆摊、周边文具店寄卖等易落地的本地渠道,鼓励大家从小尝试、逐步推进。
两场活动虽侧重不同,却同样承载着青山区残联对残疾人生活品质与发展需求的关注。从节日里的情感共鸣到日常中的增收助力,基层残联组织与社会力量携手,以小切口做实服务——让残疾人在手工创作中感受温暖,在技能学习中收获底气,用指尖的温度与创意,点亮更有盼头的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