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文艺攀高峰 自信自强书华章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第九次文代会以来,武汉市文联主席团及全委会带领全市文艺工作者,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委宣传部的正确指导下,聚焦“做人的工作”与“推动文艺创作”,发挥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团结带领全市文艺界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服务中心大局,持续以文铸魂、以文兴业、以文塑城、以文惠民、以文为本,共同谱写出新时代武汉文艺界百花齐放、生机勃勃、记录时代、书写人民的华彩篇章。
立志创造时代经典,用心书写时代华章。未来五年,市文联目标锚定、方向确立,把握新时代文艺文联工作的历史方位,认真履行好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基本职能,切实把“做人的工作”和“推进文艺创作”贯通起来,以实施“五大工程”为抓手,守正创新,自信自强,强基固本,攀登高峰,努力在打造文化繁荣的新时代英雄城市,全面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作出武汉文艺新贡献。
始终与党同心同德
与时代同频共振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让思想政治引领贯穿文艺工作全过程,市文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文艺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筑牢武汉文艺事业举旗定向的思想根基。
今年,市文联积极探索开设集文艺党课、文艺宣讲、文艺培训、志愿服务、公共艺术普及于一体的“艺心向党”崇德尚艺名家新秀大讲堂,为系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提供了鲜活的学习范例和有力的实践平台。
在系列讲堂上,武汉剧协名誉主席、著名剧作家赵瑞泰坦言:“生活是我们的根,人民是我们的本。要抓住这个根本去努力,才能做到立人、立艺、立言。”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武汉市曲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姚俐玲直陈“以匠心守初心,小曲唱得牡丹开”。武汉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陆鸣表示:“在台上要亮自己的特长,在台下要练自己的‘特短’。”
围绕党的二十大的召开,市文联组织美术作品展、书法百米长卷创作等文艺活动,充分表达了武汉文艺界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的使命担当。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文艺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筑牢文艺事业举旗定向的思想根基,始终与党同心同德,与时代同频共振,文艺工作才能不偏航道、行稳致远。
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弘,志远则旨永。市文联采取理论学习、专题研讨、主题实践、采风创作、展示展演、志愿服务等多种活动形式,引导文艺工作者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
到群众中去,到文艺创作现场去,市文联引导文艺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直面高质量文艺创作等重点问题,以系统思维破解文艺发展难题。
市文联坚持政治理论与业务学习深度融合,线上线下、分层分类组织常态化培训,重点抓好文艺骨干、新文艺群体、基层和创作一线文艺工作者的培训研修,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350期,参训人数近3.2万人次。
“文艺汉军”成为
重要文化标识和独特的城市形象
“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文艺事业的发展,人才如四梁八柱,是为基础。
为打牢扎稳武汉文艺的大舞台,市文联始终坚持实施文艺精品和人才培养战略双轮驱动,组织保障各艺术领域的文艺工作者推出时代精品力作,攀登高峰,用经典作品展现新时代文艺汉军的良好精神风貌。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如今的武汉文艺创作佳作不断、群星辉映,一派“满园春色”。
文学汉军保持全国第一方阵,领军人物享誉全国。6位作家当选中国文联十一届、中国作协十届全委会委员,池莉当选中国作协十届主席团委员,刘醒龙当选湖北省文联十届主席团主席,李修文连任湖北省作协七届、八届主席团主席;文学创作精品迭出。武汉文学院专业作家创作出版各种文集1400 余部(篇),50余部作品翻译成外文出版。文学创作实现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优秀儿童文学奖的四大奖项“满贯”,筑就新时代武汉文学新高峰。
美术汉军屡进国展大展。以冷军为代表的一批老中青艺术家不断推出精品佳作,19幅名家作品受邀赴国外参展,111幅美术作品国展入展或获奖,举办武汉画院美术作品晋京展,受到全国美术界高度关注。
武汉戏码头品牌响亮。夏青玲、刘子微、王荔、余维刚分获第二十五届、第二十六届、第二十七届、第三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京剧《母亲》、汉剧《宇宙锋》、楚剧《万里茶道》、话剧《逆行》等一批优秀剧目登上国家级舞台,获得热烈反响。
其他各文艺门类人才辈出,尽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音乐、书法、摄影、舞蹈、曲艺、杂技、民间工艺、影视、文艺评论等荣获全国性大奖173项,荣获省部级奖195项。一批艺术家及优秀作品分别斩获音乐金钟奖、曲艺牡丹奖、舞蹈荷花奖、民间文艺山花奖、摄影金像奖、杂技金菊奖、电视剧飞天奖、文艺评论啄木鸟奖等国家级奖项。
武汉文艺生产总量、获奖数量和获奖层次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处于前列,构建起武汉文艺的自信,“文艺汉军”已成为我市的重要文化标识和独特的城市形象。
为武汉出书“立传”
英雄的城市名片更响亮
文艺可以书写历史、讴歌时代、赞美山河,同样也能塑造一座城。
市文联围绕武汉中心工作、紧贴城市发展脉搏,让文艺创作在重要节点、重要现场从未缺席,以多层次、多视角、高水平的文艺创作,描述城市品质的精致美好、展现城市精神的踔厉奋发。
今年3月,由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武汉作家协会副主席李鲁平创作的《武汉传:江汉交汇的大都市》出版。作品对武汉进行了地理志和史志般的重点书写,丰富了武汉这座城市的血肉。市文联已连续十年编辑出版《武汉印象》丛书,众多文艺家怀着热爱共同书写武汉城市记忆,记录城市年轮,展现了武汉风貌。
为反映武汉建设成就和武汉人民复兴大武汉精神面貌,市文联开展“武汉系列”文艺创作,推出了报告文学《雕塑大武汉》12辑、“丹青大武汉”美术创作十七届、“书写大武汉”书法创作十三届、“聚焦大武汉”摄影创作十届、“唱响大武汉”音乐创作八届。
为提升城市品位,增添城市艺术魅力,策划举办了纪念辛亥首义百年书画展、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全国美术作品展、“百年辉煌 武汉记忆”全国美术作品展、全国水彩画(静物画)名家邀请展、第16届中国合唱节等一系列国家级文艺活动。
成功举办首届“艺以通衢”武汉双年展,通过邀约全球优秀艺术家及作品参展,深度挖掘时代重要主题,反映世界艺术前沿探索与当前面貌,以艺术观照时代,把武汉双年展办成展现中国乃至世界创新发展成果、促进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盛事。连续举办了十一届的武汉“戏码头”中华戏曲节和全国汉剧艺术研讨会暨汉剧流播主要地区优秀作品展演,为振兴武汉戏曲“大码头”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中,全市文艺工作者以艺战“疫”,《隔离时期的爱与情》《如果来日方长》《战“疫”书简》《武汉伢》《英雄城记》等一批优秀抗疫主题文艺作品,在关键时刻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也让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的故事被生动传递。
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度参与东湖绿道文化提升、武汉之歌征集、典型人物宣传等重大任务,成功推出《东湖印象》丛书、《在此》等一批文艺精品,用心用情讲好武汉故事,艺术让武汉的城市形象立了起来并传播出去。
“红色文艺轻骑兵”
把人民最需要的文艺送给人民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市文联深入把握“人民是文艺之母”的命题,引导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扎根人民,做到“身入”“情入”和“心入”,把人民高高举起。
歌舞、湖北小曲、楚歌、诗歌朗诵、新民乐组合、现代芭蕾舞,精彩节目轮番登场,台下观众喝彩阵阵。5月23日晚,“艺心向党”武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红色文艺轻骑兵”走进蔡甸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500余名观众受到高水平文艺的熏陶。
今年,适逢武昌古城建城1800年之际,起义门斑驳的灰色城门两旁首次挂起一副长7米、宽1米的大红春联,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古老城墙巧妙融合。年味十足又独具匠心的巨幅春联,正出自武汉书法家协会之手。这是“红色文艺轻骑兵”书法IP学雷锋志愿服务举办的特色活动之一。
如今,市文联打造的“红色文艺轻骑兵驰骋江城”已成为英雄城市文明建设的惠民新品牌。文学、美术、书法等8个文艺家志愿分团和13个城区志愿分团深入到街道、社区、学校、企业、军营、警营、公共空间和公共场所等,开展文艺演出、文艺培训等志愿服务活动1500余场次,每年服务群众达100万人次。
聚焦文艺惠民,办出品质向下扎根,市文联组织市级文艺家协会、基层文联、业务主管社团结合自身优势,以节、届展等为载体,打造了长篇小说笔会、东湖诗歌节等文艺品牌活动,让更多受众享受文化生活、提高艺术审美,收获一个更加宽广和充盈的精神世界。
市文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团结引导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扑下身子采风创作,市文联组织千名文艺名家和文艺工作者深入边疆民族地区、结对帮扶地区和生产建设一线,开展“文艺润疆”“文艺工作者下农村”等活动体验生活,《美丽乡愁》《洪南的年景》《博尔塔拉之恋》等助力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的精品力作得以产生。
在新疆博乐的社区、敖包里,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用各具特色的民族歌舞,欢迎前来采风的武汉文艺家,共话中华民族一家亲。“推进乡村振兴有多种途径,一种是自力更生,一种是对口帮扶,还有一种是以文学的形式助力。”武汉作家书写巴东自然美景的作品《你好,优诗美地》,获得了来自恩施人民的认可与好评。
抓好“做人的工作”
推动全市文艺界大团结大联合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传承与创新是文艺创作永恒的课题。文艺工作也只有不断革故鼎新、创新发展,才能不断向前,永葆生机活力。
市文联始终坚持抓住“做人的工作”这一核心任务,加强党对文艺文联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推动全市文艺界大团结大联合,聚力文艺创新创造。
第九次文代会以来,市文联积极推动成立了武昌区、洪山区、汉阳区文联及武汉公安文联、消防文联等产(行)业文联。目前,区级文联7个、产(行)业文联16家,同各基层文联组织携手打造“武汉高校大学生戏剧节”“京剧票友艺术节”“南湖诗歌节”“问津文化艺术节”“曾卓诗歌节”等高品质文艺品牌活动。
2023年6月,市文联举办专业作家、专业画家、评论家签约仪式暨媒体见面会。一批文艺翘楚纷至沓来,16位文艺家成功签约,为繁荣武汉文艺事业、进一步推进武汉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注入新动能,武汉文学院首届签约作家荣获第四届茅盾新人奖。
市文联还坚持“开门办文联”,加强文艺工作者之家建设,积极推进“名家工作室”建设,规范会员管理,严格开展会员清理。目前,市级各文艺家协会会员共7218人。高度关注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修改完善武汉市文艺精品扶持办法,探索创作前引导、创作中扶持和创作后宣传推介全周期管理。聚焦人才成长需求,适时开办高研班,培养效能持续释放。
近年来,市文联先后组织多名文艺家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写生创作。杂技家协会7次受派遣参加对外文化交流演出,足迹遍布亚、欧、美、非四大洲。连续7年开展中韩书画交流。组织作家参与“丝路百城传”创作,把“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城市巴拿马城介绍给中国读者,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文艺结硕果,江城气象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市文联将继续强基固本,攀登高峰,努力在打造文化繁荣的新时代英雄城市,全面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作出武汉文艺的新贡献。
实施“五大工程”
奋力打造文化繁荣的新时代英雄城市
凝心铸魂
实施红色领航工程
理论先行,实践紧随。增强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文艺文联工作才能行稳致远。实施红色领航工程,坚决扛起党管文艺的政治责任,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
市文联将强化理论武装,研究制定文联系统文艺人才和管理干部五年培训规划,分级分层推动各文艺家协会会员轮训全覆盖。强化党建统领,围绕基层文联建设、业务主管社团规范管理等难点重点开展“红色领航”文艺大调研,建强功能型协会党支部,推动协会会员道德实践养成和会员中的党员学在前、干在前、当先锋、作示范。强化文脉传承,持续打造“崇德尚艺·文艺名家新秀大讲堂”,编撰文联文脉史志,建设文联展陈馆,引导文艺文联工作者向前辈学习,弘扬武汉文艺优良传统。
繁荣创作
实施精品创作工程
市文联将系统谋划“武汉方案”,研究出台关于引导推动武汉高质量文艺创作的实施意见,成立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委员会等,统筹力量、形成合力。抓实重大主题创作,指导文艺界围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主题开展创作,突出武汉特色、体现武汉城市新形象和武汉人民精神风貌。完善扶持工作机制,建立年度重点创作项目库和储备库,提供资金扶持、政策支持、理论研讨、宣传推介、评奖推荐、评优表彰等保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艺创作生产。做强文艺评论引导,发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作用,加强与高校院所、文艺院团、媒体的合作,形成文艺评论与创作“双轮驱动”。加强宣传展示推介,加强“网上文联”建设,促进优秀作品青年人才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
展示形象
实施品牌塑造工程
文艺活动品牌最能代表一个地方的实力和形象,在交流互鉴中展示新时代城市新形象。实施品牌塑造工程,着力打造具有武汉辨识度的文化标识,实施品牌塑造工程,讲好新时代武汉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故事。
市文联将以重大主题文艺活动服务中心大局,围绕国家重大时间节点和武汉发展重大战略、重点工程、重要成果,谋划推进主题鲜明、牵动全局、意义重大的主题文艺活动。以文艺品牌项目展示城市形象,为“五个大武汉”系列、《武汉印象》丛书、武汉美术年展、武汉青年书法展、京剧票友艺术节等传统文艺品牌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并策划打造“英雄城市·文学先锋”为主题的首届武汉文学季等传播新品牌。以对外文化交流增进互鉴互信,支持武汉艺术家、武汉文艺作品走出去,开展“文艺力量对接乡村振兴恩施行”等活动,加强与友好城市文联、文艺家协会开展互访、作品联展、联合采风等,推动跨区域、跨门类文艺创作。
巩固优势
实施人才赋能工程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人才是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实施人才赋能工程,树立践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工作理念,巩固文艺汉军全国第一方阵优势地位。
市文联将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实施“十百千万”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建好名家工作室,下大力气引进优秀青年文艺人才,继续实施签约制文艺家制度,壮大专业创作队伍。健全服务文艺家工作机制,建立文艺人才分级数据库。当好“金牌店小二”主动服务艺术家创作,做艺术家政治上的引导者、事业上的好伙伴、工作中的好帮手、生活中的好朋友。组织文艺工作者走进人民中去,持续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采风创作,筹备成立武汉文艺家志愿者协会,健全文艺志愿服务运行机制,提升“文艺进万家”等“红色文艺轻骑兵”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品质。团结引领“文艺两新”,加大对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的组织吸纳,适时成立武汉网络作家协会,常态化开展新文艺群体职称评审,打造“文艺两新”集聚区示范基地。
补钙壮骨
实施强基固本工程
枝干强健,方能叶茂果硕,基础牢固,方能楼高千尺。实施强基固本工程,激活组织细胞,强化基础工作,提升基本能力,彰显文联在强国复兴进程中的独特作用。
市文联将加强基层文联建设,完善系统组织网络,实施基层和产(行)业文联赋能行动,指导各区深挖地域文化资源,定期召开市区、产(行)业文联主席联席会议,形成“全市文联一盘棋”。加强协会和阵地建设,分级分类规范协会和社团管理,建好“武汉文艺家之家”,使之成为推动文艺创作、服务文艺工作者的重要平台。全面从严治会,全面推进文联机关党的建设,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常态化督查、制度化考评,加强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完善各艺术门类行业规范、行为守则和自律公约,强化行业教育、行业服务、行业管理和行业自律,建设山清水秀的武汉文艺生态。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